启功先生的书法既有美感又具实用性,所以老少咸宜、雅俗共赏,“启功体”被很多人作为书法的入门字体练习。那么,它的原型是谁的字呢?有专家认为是成亲王或是董其昌。不过,据启功先生自己透露,他早年学得是清代“探花”、帝师梁诗正的字,并通过“梁字”,领略柳公权、赵孟頫、董其昌的书法,最终有所成就。
图片
梁诗正,字养仲,号芗林,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生于钱塘(今浙江杭州)一户书香门第,他自幼习字、博览群书,雍正八年(1730年)中一甲三名进士,也就是“探花”。由于能写一手好字,雍正破格提拔他入上书房,指导弘历写字。
乾隆登基后,梁诗正平步青云,得到重用,不仅历任各部尚书、东阁大学士,还成了乾隆的御用“代笔”。
图片
乾隆深爱其字,甚至在梁挥毫时甘愿为其铺纸研墨,史籍记载:“公常言,往在上书房为高宗作擘窠大字……墨渍於袖,又命高宗拽之。” 当时宫廷内的诏令、文书,几乎都出自梁之手,诸皇子的书法也都由他教习,乾隆、嘉庆、成亲王都得到了他的指点。
图片
学界认为,梁诗正的字是我们书法入门以及领悟正统笔法的“捷径”,原因有三:其一,梁诗正的字多是奉敕所写,用笔一丝不苟、几乎找不到任何败笔。其二,梁诗正的字继承了魏晋以来历代名家用笔精髓,在编修《三希堂法帖》时更是突飞猛进,他的作品字字有法度、笔笔有出处。
图片
其三,梁诗正的字被誉为“最美中国字”,美感十足、细腻精彩,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,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书写技法,还能培养我们的审美观,不会被“江湖体”“丑书”误导。
图片
梁诗正传世作品中,《行书论画诗》二则最为精彩,在书写时,他以王羲之《圣教序》、赵董书风为基础,更强调书写的流畅性和笔尖的灵动感。起笔多以尖锋轻入,略顿后即转中锋,收笔时或回锋含蓄、或放锋轻挑。行笔稳健匀净,笔画质感柔中含刚,较赵孟頫字更显清瘦,比董其昌字又更见庄重。
图片
结字中正平和,均衡对称,中宫收紧,疏密匀停合度,欹侧微妙节制,偶有斜笔,险绝处旋即回归平正。墨色浓淡适宜,无丝毫的燥气与狂怪。梁诗正这幅字将庙堂之气与书卷之气结合,启功评其“能于赵董之外别开生面,清劲处似柳公权,温润处近文徵明”,点出其在帖学体系内的整合之功。
图片
如果我们能把这幅字临摹透彻,将笔画、结字的技法融会贯通,书艺和眼界都会有质的飞跃。
图片
而今,我们将梁诗正《行书论画诗》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:1复制,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,便于您临摹和欣赏。如果你感兴趣,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!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